认真对待法律职业伦理教育
作者: 通讯员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8-12-12 18:29

法律职业伦理,是指法律职业者在履行其职责的活动中应该坚守的伦理信仰、必须遵循的伦理规范和原则、具体展现的伦理品质和行为风范。具体来说,法律职业伦理是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人员在其职务活动与社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制度层面上,法律职业伦理主要表现为规约法律职业行为的伦理规范,包括相应权威组织确立的职业法律准则,以及一般的组织纪律、规章制度等。

 

基地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意义重大

 

实践证明,法学教育只有将传授法学知识与培养法律职业活动中的伦理行为能力结合起来,才能促使法律终极目的——公平正义的实现。

厚德育,铸就法治人才之魂。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有利于塑造法律专业素质。法律职业本身性质决定了这个职业是“品德胜于技巧”的职业,法律职业群体的德行要胜于他的法律专业知识、技巧,这不仅是保证法律得以公正执行的基础,也是确保法律职业长久存续的有力后盾。法律职业者仅凭借朴素的道德观念行事是不够的,还应当具备对公平正义的认同观念和逻辑正确的法治思维方式。这些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习得需要专业的训练与积累。而唯有系统的职业伦理教育,方才能够完成这一任务。

重伦常,培植法治社会之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有利于预防司法腐败。正如韦伯所说,“身份荣誉意识”不但是避免腐败的重要因素所在,还是国家机构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要解决司法腐败问题,根本出路是设计合理的制度,提高法律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使得法律工作者相信自己是这个国家最优秀的分子,使得每个法律工作者都极度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地位和荣誉。而提高法律职业群体的法律职业伦理水平,不单是法律职业人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更是法学教育中涉及的问题。高校法学教育只有致力于注重培养德法兼备的法律人才,才能在一定程度约束法律职业人,严守法律职业操守“警戒线”。

总之,良好的教育并不必然保证高水准的职业伦理道德,但职业伦理教育无疑是促使其向更高水准发展的第一个步骤和环节,培养合格、优秀的法律职业人才始终是该项系统工程的起点和终点。当前我国的法学教育仍处在一个繁荣但还欠缺足够说明力产出的时代,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更是处在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基地高度关注和推进这一教育形式的发展,因为,“法律伦理教育不仅关涉着法律职业者的人格塑造,也关涉着整个国家法律制度价值的稳定和法治大厦的稳固”。

 

二、如何开展基地法律职业伦理教育

 

法律职业伦理的构建是“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工程。

第一,重基础,创新多种教学模式。我们注重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方式的转变。由于法律职业伦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廉洁、忠诚、正义、严明等内容,因此其教学内容大多具有抽象性。倘若仍然采取传统式“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基地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教学探索活动,比如实验教学、模拟法庭、法院旁听、场景教学等,力图将伦理教育的内容内化到教育对象的观念中。

第二,开源流,拓展关联学科互动。我们注重协调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课程与相关法学学科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法律的教学过程中,意欲提高教学的效果,仅依靠简单地增加一门“法律职业伦理”专业课程难以实现其教学目标,基地在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专业课程之外,还设置一些与法律职业伦理相关的课程,使课程之间互相促进和完善。有效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

第三,创双优,联动多元主体教育。我们在保证法学学生和在职法律职业者的道德伦理教育同时进行。一方面,进入到职业领域的法律工作者是法律职业群体的主力军,他们的职业素质修养会直接影响到法律职业的现状;另一方面,高校的法学生是法律职业群体的后备资源,他们的法律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法律职业的发展前景。因此,我们在对于“双师型”教师职业道德提出高要求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在校法学学生的职业伦理素质。

 

三、基地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教学资源

 

(一)法律职业伦理“多师教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基地拥有高素质“双师型”法律职业伦理教学团队。法律职业素质是法律职业者的核心能力,法律职业素养课程作为法学入门导引的专业课程,课程    学时。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建立后,积极探索和改进这门应用课程的课堂理论教学,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开展多次“多师教学”模式。就法律职业伦理这门课程,就有四位老师来教授。无论是课上的提问还是课后的作业,所涉及到的都是由授课老师精心挑选过的法学教育、司法实践、社会热点等问题,力求从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切入,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与此同时,课上的交流也变得更加具体化。而这样的能力运用到实践中,则体现在综合学习能力拔高的和法律职业荣誉感的显著提升上。

 

(二)法律职业伦理教学设备

   基地拥有专业多媒体设备、同步多媒体设备、专业多媒体教室、专业研讨会议室以及可容纳百余人的模拟法庭等教学设备。此外,基地还与信阳市人民检察院、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信阳市浉河区司法局、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河南法正律师事务所、河南晓燕律师事务所、河南文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建立长期的、深入的学习合作关系。能够满足法律职业伦理实验教学、观摩教学、互动教学等需要。

 

四、基地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实践模式

 

(一)法律职业伦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指实践性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其目的不仅验证书本知识,更着重于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设备,进行测试、调整、分析、综合和设计实验方案、编写实验报告等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法律职业伦理实验教学有其特殊的实现目标、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卓越法律人才”注重新型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发展,先后开展多次特色鲜明的实验教学。

 

1、“法律正义听证会”

实验项目名称

法律职业道德的均衡整合:“法律正义听证会”

实验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证会问答的方式,总结法律职业道德的理论要点,澄清法律正义的实践误区;

(2)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锻炼其阐释和论证技能;

(3)通过问答,反思法律职业道德的内在价值要素。

实验教学要求

(1)教师须事先确立“正义听证会”的组织规则;

(2)听证会参与人须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3)教师作为听证主持人可以安排其他发言人回答问题;

实验教学材料

(1)听证会布置材料;

(2)社科楼517教室;

(3)多媒体设备等。

实验教学过程

(1)宣布听证会开始;

(2)听证主持人释明“正义听证”的目的、方式;

(3)参加人员提问,发言人回答;

(4)首席发言人作最后总结。

 

2、 “法理小剧场”

实验项目名称

法律职业道德的角色演练:“法理小剧场”

实验教学目标

(1)结合案件,模拟场景,明确角色,进入情境;

(2)培养学生特定的道德感,深化其理论认知;

(3)在交流互动、共同表演中“感染式”、“传导式”学习。

实验教学要求

(1) 角色设置应体现法律职业的全面性和学生的充分参与性;

(2)剧本剧情概要与案件背景应阐释清晰;

(3)剧本编写既要符合常识,也需适度的艺术夸张,增加观赏性;

(4)表演要把握角色的特点,做到张弛有度。

实验教学材料

(1)案件背景资料;

(2)集体创作的剧本;

(3)表演道具若干;

(4)容纳30人左右的活动室(表演间);

(5)专业录音、收音设备。

实验教学过程

(1)研析案件,创作剧本;

(2)角色扮演,排练预备;

(3)正式上演,表演拍摄;

(4)后期配音,视频制作。

   

3、“角色扮演:普法微视频”

实验项目名称

法律职业道德的角色体验:普法微视频录制

实验教学目标

(1)结合相关案件,模拟场景,分配角色;

(2)培养学生特定的道德感,深化其理论认知;

(3)在交流互动、共同表演中“感染式”、“情景式”学习。

实验教学要求

(1)角色设置应体现法律职业的全面性和学生的充分参与性;

(2)微视宣传语要与特定宣传的特定背景相匹配,弹幕阐释清晰;

(3)微视场景既要符合宣传普法需要,也要严肃认真;

(4)表演要把握角色的职业道德伦理,紧抓法律界反腐倡廉的主线。

实验教学材料

(1)微视频背景资料;

(2)集体创作的宣传口号和弹幕;

(3)DV摄影及录音设备,表演道具若干;

(4)容纳30人左右的活动室(表演间);

实验教学过程

(1)研析相关法律,编写宣传语,设计场景对白;

(2)角色扮演,排练预备;

(3)正式上演,表演拍摄;

(4)后期配音,视频制作。

 

4、法律职业道德论辩:“法理辩论会”

实验项目名称

法律职业道德论辩:“法理辩论会”

实验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指引下,围绕法律职业伦理困惑的解释,形成论题,展开讨论;

(2)研读论题相关文献,组成论辩小组,正方反方。

(3)交叉询问,各小组互相辩论;

(4)明确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逻辑,形成共识。

实验教学要求

(1)教师适合辩论的职业道德论题;

(2)学生应分作正方小组和反方小组,合作学习;

(3)遵循辩论赛赛制流程,强化对抗性。发言有时间限制和预订规划;

(4)辩论结束后,以报告会纪要形式记录争点,寻找共鸣;

实验教学材料

(1)核心案例若干;

(2)相关参考资料;

(3)记录设备。

实验教学过程

(1)分组报告;

(2)交叉辩论;

(3)总结陈辞;

(4)形成共识

 

(二)法律职业伦理“讲座教学”

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和要求,作为职业教育组成部分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在弘扬和汲取传统教学方法优点的同时,采取职业人现身说法讲座式教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育学生可持续发展潜质,“面对面”解答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疑惑,最终实现职业道德伦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建立后,学院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一方面加强技能性、操作性训练,如各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模拟法庭等,这些对于探索职业教育模式,提升法律职业教育效果无疑是有益的;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知识识记能力强但社会适应能力偏弱的问题仍较为普遍。讲座式教学可以从专业技能教学目标出发,采用一线法律工作者“面对面”交流的方法,将职业技能和职业伦理有机结合,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三)法律职业伦理“现场观摩教学”

法律职业伦理从内部维护着法律职业的良好地位与尊严。培养一批有思想、有正义、有原则、有底线的有志法学青年是“卓越法律人才”计划的题中之义。亲身体验法庭的肃穆与庄严,领会法律职业的神圣使命,是“卓越法律人才”职业道德教育的第一课。

(四)法律职业伦理“同步实践教学”

“同步实践教学”模式之“法律援助案例卷宗阅览”。2016年起,学院于“法律教研服务中心”开设了法律援助案例卷宗副本阅览室。目前该阅览室已接收河南法正律师事务所、河南天宾律师事务所、河南黄国胜律师事务所、河南文赢律师事务所提供的法律援助原始案卷百余套。全部卷宗均为法律援助案件的真实卷宗,援助对象是农民工、青少年、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阅览法律援助案例卷宗副本,对于培养法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职业伦理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010-2012 信阳师范大学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院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河南省信阳市南湖路237号 学院邮箱:tlym@xynu.edu.cn 联系电话:0376-6390111